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華民國對外關係
FOREIGN RELATIONS OF R.O.C. 
開課學期
96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國際關係組  
授課教師
陳世民 
課號
PS2203 
課程識別碼
302 2049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帶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7,8(14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社法12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100人
外系人數限制:2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中華民國對外關係 2005,9,21



授課教師: 陳世民 研究大樓421室, 23519641-510 shihmin@ntu.edu.tw
談話時間:週四:15h20-17h

一、課程簡介與目的 :

本課程乃針對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二年級學生所開設,目的在使學生先對中華民國對外關係有一完整的背景認識,以利同學日後進一步思考與鑽研相關議題。本課程亦嘗試並鼓勵學生運用所學之國際關係理論做為分析之架構,以解釋目前圍繞著中華民國的東亞國際關係的演變,期使學生對中華民國對外關係有獨立思考之能力及見解。

二、要求與評分

1. 上課出席與參與討論 10 %
2. 期末考 50%
3. 課堂辯論或書面報告 (二選一) 40 % 選擇課堂辯論者,不須交書面報告,五人為一組,各組自行選三人上場辯論。請班代於9/28前將各題目之正反方名單交給老師。選擇書面報告者,於1/4前繳交報告。書面報告可以有二種方式:第一種 :為就二個辯論題目各寫五至七百字,此乃評論性文章 (像報紙社論般),不須依循學術格式;第二種:自行找一專題,撰寫三千至五千字的學術論文,須依循學術格式。

三、課程內容與安排

1, 課程介紹與導論:
2, 中華民國遷台之前及初期的對外關係
3, 中華民國外交政策之演變:「漢賊不兩立」到「務實外交」,中華民國的外交決策體系、國際地位(ROC的承認問題)
4, 中華民國對外關係之演變:美、日(東北亞)、俄、印、東南亞、歐、邦交國區(拉美、黑非、太平洋)國際組織與非政府組織、外在經貿關係
5, 中華民國對外關係中的美國因素:美國的對華政策之演變:「一個中國」政策之演變,美日聯盟與我國安全
6, 中華民國對外關係中的中共因素:兩岸關係、中共外交、對台政策與中華民國大陸政策的演變與互動:何謂「一個中國」「二個中國」「一國二府」「一國兩制」「中華民國在臺灣」「一中各表」「兩國論」與「一邊一國」「統合論」「邦聯論」…等
7, 中華民國對外關係中的內政因素:國內主要政黨的外交、大陸政策的比較
8, 中華民國的外在安全環境:台海軍力平衡、美國對台安全承諾、TMD、亞太集體安全體系與CBMs、有效嚇阻

12/7 期末考
12/14 近期國際、國內情勢之演變與中華民國對外關係
12/21 分組辯論之主題一:中華民國應優先推動外交政策或大陸政策呢?
12/28 分組辯論之主題二:中華民國是否應走向「中立化」?
1/4 未來中華民國應有的行動方向 (書面報告繳交截止日期)

四、主要教材 :

高朗(1993),《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(1950--1972)》,臺北:五南。
高朗(1994),《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(1972--1992)》,臺北:五南。
戴昭天著,李明峻譯(2002),《臺灣國際政治史》,臺北:前衛。
Swaine, Michael & Mulvenon James: Taiwan’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ies: Features and Determinants Rand, 2001 http://www.rand.org/publications/MR/MR1383 。大陸中譯本: 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(2003),《美國蘭德公司關於臺灣外交與防務政策的研究報告》,北京:軍事科學出版社。
Alan D. Romberg, Rein In at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: American Policy toward Taiwan and U.S.-PRC Relations, Washington D. C.: The Henry L. Stimson Center, 2002. (www.stimson.org/pubs.cfm?ID=85)
藍普頓 (David M. Lampton), (2003), 《同床異夢 : 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》, 香港 : 中文大學。
Andrew J. Nathan、Robert S. Ross著,何大明譯(1998),《長城與空城計: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》,第+二章:,臺北:麥田,頁三一三三四四。(課堂上發講義)
Nancy B. Tucker(唐耐心)著,新新聞編譯小組譯(1995),《不確定的友情:臺灣、香港與美國,1945至1992》,北縣:新新聞文化。
胡為真(2001),《美國對華「一個中國」政策之演變:從尼克森到柯林頓》,臺北:臺灣商務。
楊潔勉等著(2001),《世界格局中的臺灣問題:變化和挑戰》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。
盧曉衡主編(2002),《中國對外關係中的臺灣問題》,北京:經濟管理出版社。

五、參考教材:

李登科 (2002), <中華民國務實外交之研究 (1988-2000)>, 出自: 張啟雄編, 《戰後東北亞國際關係》, 臺北: 中央研究院, 頁147-179.
林吉郎 (2003), <非政府組織(NGOs)外交:臺灣經驗的戰略思考>, 全球政治評論, 4 民92.10 頁1-24
鄭端耀 (1998), <務實外交的發展與抉擇>, 問題與研究, 37:4 民87.04 頁1-20+73
蔡政文等著(1993),《我國對外政策及行動取向》,臺北:業強。
行政院大陸委員會(2002),《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》,臺北:行政院大陸委員會。
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編(2003),《兩岸對話與談判重要文獻選編》,北京:九州出版社。
蘇起,鄭安國主編(2002),《「一個中國,各自表述」共識的史實》,臺北: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。
金秀明,胡祖慶(1991),《臺灣關係法--過去與未來十年》,臺北:五南。
楊基銓主編(1999),《臺灣關係法二十年》,臺北:前衛。
James R. Lilley,Chuck Downs編,張同瑩,馬勵,張定綺譯(1999),《臺灣有沒有明天?: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》,臺北:先覺。
邵宗海, (2003), 《當代大陸政策》, 臺北: 生智。
George Kerr 著,陳榮成譯(1991)《 被出賣的臺灣》 (Formosa betrayed Cambridge : The Riverside Press, c1965) 臺北:前衛。
彭明敏,黃昭堂(1995),《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》,臺北:玉山社。
陳慶, (1990), 《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》, 臺北: 五南。
施正鋒(2001),《台中美三角關係: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》,臺北:前衛。
Marc J. Cohen,Emma Teng編,蔡百銓譯(1991),《臺灣就是臺灣》,臺北:前衛。
郭廷以(1987),「臺灣的國際關係-一個歷史的說明」 出自:郭廷以,《近代中國的變局》,臺北:聯經,頁二七九~二九八。
張贊合, (1996), 《兩岸關係變遷史》, 臺北: 周知。
蔡東傑(2001),《兩岸外交策略與對外關係》,臺北:高立。
U.S. Department of Defense,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PRC, 2005, http://www.defenselink.mil/news/Jul2005/d20050719china.pdf
 

課程目標
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